孙少华,1957年生,病理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法医学会副会长,兼其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甘肃省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982年12月毕业并留任于兰州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历任教研室教学秘书、副主任、主任,兼任兰州医学院实验中心形态实验室主任等职。2002年创建法医学教研室,任主任。2006年调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研究所,任所长,2009年主持病理科工作至今。2007年创建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病理学硕士学位点。
1988年获讲师资格;1994年获副教授资格,同年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获甘肃省高教青年教师成才奖;1998年入选“333科技人才工程”;2000年获教授资格;2008年申报第二高级职称,获主任医师资格。
在近30年的病理学生涯中,紧紧围绕病理学三大任务开展工作。首先,在临床病理学方面承担了大量的活体检验的临床诊断和尸体检验的死因确定工作或任务,并具独到建树。其次,在病理学教学方面承担了大量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病理专业进修生的病理学课程的教授任务。指导基础病理学硕士研究生28名(均已毕业),临床外科病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已毕业2名。第三,在科学研究方面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科研立项8项;教学及科研获奖6项。
现阶段,在继续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着力为开展病理学诊断新项目,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尤其是创建病理学重点学科而工作……。
蒋敏,女, 主任医师,1962年10月生。现任甘肃省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病理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消化病学会病理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会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委员。
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2002年-2006年在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修完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1986年至今在兰大一院病理科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共发出病理诊断报告四万余份,术中冰冻报告四千余份,脱落细胞报告五千余份,未出现过重大差错事故。带教进修生、研究生及本科年青医师50余名。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主持与参与完成科研项目5项。
积极参加省病理学术会议及各医院举办的病理学习班,经常在会议上主讲或主持。经常 在《中国病理学网》、《华夏病理网》等专业网站学习、参与疑难病例讨论、聆听国内外著名病理专家网络讲课,并多次在《中国病理学网》进行专题讲座,业务水平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与肯定。为增进病理与临床的沟通,先后在肿瘤科、妇产科和生殖中心主讲免疫组化、宫颈疾病及子宫内膜病理。08年担任兰州大学检验班《细胞病理学》的带教任务,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除配合临床各科及时准确的发出诊断报告外,在乳腺疾病、妇科疾病、甲状腺癌、软组织肿瘤、淋巴瘤等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免疫组化的应用方面付出了较大的努力。
赵大同,男,1949年10月生,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兰州医学院医疗系1977年毕业,原兰大一院病理科主任,临床病理专业副主任医师,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兼职副教授。从事基础病理教学及临床病理诊断工作达三十多年,具有较丰富的病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坚实的临床病理诊断技能与经验,能独立承担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活体组织检查及冰冻切片,肿瘤细胞学,包括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尸体解剖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及院外疑难病理切片的会诊工作。对乳癌、子宫内膜癌及其它各类恶性肿瘤的免疫组化检测,特别对软组织肿瘤,男、女性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疾病,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骨与关节疾病和皮肤病的病理诊断有一定特长。对分子病理学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多年来,独立或指导下级医师完成病理外检五万余例,各种细胞学检查11000多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6000多例,会诊院外疑难切片4000多例,完成肿瘤免疫组化检测2800多例,诊断符合率均在98%以上。完成科研项目五项,均通过省级科委科技成果鉴定,其中三项获甘肃省教委及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参与完成论著一部。曾在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或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并交流学术论文26篇。曾多次被兰大一院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或先进个人及学科带头人称号。曾在广西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进修各一年。社会兼职有:中华医学会甘肃省第四、五、六届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暨兰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陈永林,男,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1999年在兰州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5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学位,2012年在四川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临床病理与分子病理的诊断和基础研究,已发表论文6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
冯颖,女,副主任医师,自1997年7月至今于兰大一院病理科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方向为肿瘤病理学,带教下级医师四名,2010年被聘为副主任医师,在工作期间主要完成以下科研成果。
1.已完成课题《ID1、Maaspin、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其结果显示ID1在乳癌判断预后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提示ID1可作为乳癌判断预后的指标。
2.参与课题《胆囊腺癌组织中线粒体DNA含量及变异的研究》本研究在国内首次通过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胆囊肿瘤mtDNA含量进行检测,并研究这种变化与胆囊肿瘤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探讨mtDNA在胆囊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
国内期刊发表论文2篇,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
王晓梅,女, 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医疗系,2004年考入兰州大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9月受聘为兰大一院病理科主治医师,曾在天津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所,进修乳腺病理专业。
任职以来,主持完成课题一项,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参与完成课题三项,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参与完成论文6篇,均发表在核心期刊及国家级期刊。
王芳,女,1978年10月生,病理科主治医师,2005年7月,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 取得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 ,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从事病理诊断工作,承担一组病理诊断任务,可独立签发病理报告及冰冻报告,承担部分临床教学工作及实习生、进修生带教工作,2012年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进修妇产科病理专业,多次参与病理学会组织的研讨班,学习班。主持完成课题一项,参与完成课题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
唐发兵,男,1981年生,硕士研究生,硕士Rtern biot住院医师。2005年7于江西医学(现为南昌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毕业,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于江西省樟树市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内科的诊疗工作。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法医病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2010年7月至今就职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及尸体病理解剖检验工作。
对于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能做出较为准确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对疑难病、少见病有一定的了解。距今以来,参与尸体解剖检验约300余列。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熟练掌握了免疫组化、Western biot及PCR的科研技术,以第一作者或参与者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
朱骏,男,1977年11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主治医师,自2002年11月至今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医师工作,具有临床病理及检验医师资格证书,并自学培训考试获得卫生部PCR上岗证书(卫生厅备案),工作期间共合作发表论文17篇(其中核心期刊13篇,SCI论文一篇、影响因子5.33),参与完成课题12项,主要承担实验及数据处理工作,其中一项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杨兰生,男,1959年出生,毕业于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病理主管技师,1988年在天津医科大学进修病理专业一年,自1976年至今在兰大一院从事病理技术工作,现主要承担免疫组化切片,冰冻切片及借片会诊工作,工作期间合作发表论文10余篇,成果鉴定一项。
曾峰,男,1957年5月出生,病理技师,自1980年12月至今在兰大一院病理科从事病理学技术工作,现主要承担冰冻切片、脱落细胞学的制片工作,能够熟练的用运推片法、涂抹法、圧拉涂片法,推片法等相关的脱落细胞的制片方法,并负责管理技术组及科室的日常工作。
郭士源,男,1966年11月出生,病理技师,自1980年1月至今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从事病理技术工作,现主要承担病理技术中的常规HE制片工作。
席大力,男,1986年2月出生,2012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学本科学历,病理技师,曾在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系统学习过病理技术,现主要承担病理技术中的常规HE制片及固定液、染色液的配制,特殊染色,骨组织标本的制作技术,大体标本的取材记录。
李晓珊,女,1987年3月出生,病理技师,自2005年至今在兰大一院病理科从事病理技术工作,工作期间参加甘肃省冰冻切片比赛和多项学术交流会议,并在陆军总院进行过业务培训, 现主要承担病理技术中的常规HE制片工作。
刘晶,女,1986年6月出生,病理技士,自2009年至今在兰大一院病理科工作,现主要承担病理技术中的组织包埋、HE染色液的配置及病理档案的归档工作,对胃镜标本的包埋及同一蜡快多组织包埋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丁璐,女,1986年11月出生,病理技士,自2008年1月至今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从事病理技术工作,现主要负责标本接受,报告查询等接诊台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