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室创建及历史沿革
我院心内科始建于1956年,70年代独立建科, 60年代开始开展心电图检查,70年代超声心动图检查,二阶梯运动试验,心脏电复律,诊断性心导管检查术。
80年代在甘肃省首先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永久起博器的植入、经皮动脉成形术治疗外周动脉狭窄。
90年代初开展了多项诊断性心导管检查术、多种生理参数监护,抢救了大量的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术后病人,提高了我省包括先心病在内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水平。
90年代中期先后开展生理性起博器植入。1999年7月开展西北地区第一例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的安装的植入。2000年10月省内率先开展心脏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居省内领先,在国内属领先水平。2001年开展三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收到较好的效果。
93年开始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为省内首先开展医院之一, 2001年开展室性早搏、特发室颤的消融,2004年开展了房颤的射频消融。
1997年开展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已开展了复杂病变如左主干,二支,三支及全闭塞病变的复杂PCI及(IABP支持下急诊PCI)。有良好的成功率,无死亡。
2000年开展先心病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瓣膜病介入治疗在省内领先。
射频消融术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术西北处于领先地位,开展抗房颤起博治疗、药物涂层支架、先心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介入治疗,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新业务等,在西北领先,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好,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业务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心血管专业于1998年首批通过卫生部认证,成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二、科室人员结构情况
目前,心血管专业拥有医师36名,其中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10名,住院医师10名,含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25人,有20人通过国家GCP培训。护理人员61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1名,护师33名,护士16名,含硕士学位3人,大学本科32人,大专26人,有7人通过GCP培训。
三、专业负责人情况
1、心内科主任 张钲,主任医师。 1982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专业,1988-1989在法国里昂心肺医院工作进修,专攻心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89年底回国,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心电生理和起搏等方面的研究,曾多次赴美国及欧洲进行学术交流。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等杂志编委,甘肃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1989年起在甘肃省内首先开展了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使我省冠心病诊断水平赶上了国内先进水平。1997年率先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手术,现已开展了复杂病变如左主干、多支及全闭塞病变的复杂的复杂PTCA及支架植入术。90年代中期先后开展生理性起博器植入,1999年7月开展西北地区第一例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的安装(ICD)的植入,2000年10月省内率先开展心脏起搏治疗阵发性房颤,2001年开展三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收到较好的效果。93年开始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为省内首先开展医院之一,病种也扩大为房室折返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房速、房扑、特发性室速、多种形态室速、复杂先心病合并多种快速心律失常,2001年开展室早搏、特发室颤的消融, 2004年开展了房颤的射频消融。个人累积完成各种心脏介入手术万例。完成科研10余项,论文百余篇。1999年评为甘肃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2014年参加第七十期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培训班,成绩合格。
四、试验专业条件与设施
心内科目前有病床74张,监护床位16张,药理基地专用床位10张,月门诊量3万余人次,年住院人数5000人次,
数字血管造影系统、数字平板血管机、多导生理记录仪、电生理记录仪、电生理系统/心导管工作站、射频消融仪等设备36台套。
科室设有专用受试者接待室,试验用药物储藏室,试验用品专用储藏柜。
五、心内科药物临床试验管理体系
近年来,根据GCP要求,经过本专业组所有研究人员的研究、学习与讨论,通过多次修改,完善并制定规章制度,人员职责,急救预案,标准操作规程65项,质量保证体系1项。
六、本专业开展临床药物试验情况
目前为止,科室承担和完成的临床试验任务有1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