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科秉承“以合理用药为中心,以确保药品供应为基础,以临床药学和科学研究为支撑”的发展理念,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是甘肃省卫生系统唯一重点药学学科,是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成员单位、处方点评监测网络医院及合理用药监测网络医院,是合理用药国际网(INRUD)中国中心组个体化药物治疗组、临床安全用药组及处方点评组网络医院成员单位。于2008年被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中心评为“用药合理性评价优秀成员单位”,2010年荣获中国医院协会颁发的“全国药事管理优秀奖”。
现有职工84人,其中正高4人,副高1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1人,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3人,归国留学人员2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6人,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
科室拥有符合GPP标准的制剂大楼4300m2,Agilent6460型HPLC-MS/MS等科研生产设备总计1000余万元,生产60余种院内制剂,其中疏乳消块丸、苦豆子总碱温敏凝胶、消炎止咳丸等在广大患者中有较高的影响,制剂年产值已达900多万元。
科室积极开展临床药师下临床,参与临床用药方案制订。开展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目前已开展卡马西平、他克莫司、环孢素A、氨茶碱、丙戊酸钠、丙戊酸镁、苯巴比妥、苯妥因钠等的血药监测。通过以上工作,不断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作为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临床药学博士点、化学化工学院生物药物化学博士点,药学院药剂学、药物分析、临床药学硕士点,已完成31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目前在读博士3人,在读硕士12人。同时,还承担兰州大学药学院、甘肃省卫生学校等教学实习任务。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市级课题20余项的资助;主持完成科研项目近30项,获奖20多项,其中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得国家药物发明专利5项。近十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国家级15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有:1、基于药物转运体和/或代谢酶的临床联合用药方案评价、药物相互作用所致不良反应机制探讨以及不同病生理情况下药动学变化规律的研究;2、中药药理及药效物质研究;3、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研究;4、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疾病诊断模型建立,以及中药复杂体系的数据挖掘分析。
科室每年派送1-2名学科骨干或有潜力的青年药师赴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已有6人分别从日本、丹麦、香港等地学习归来。同时充分利用我院作为兰州大学博士、硕士培养点及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为科室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通过积极组织主办、承办和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培训项目,不断扩大科室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目前,药剂科的总体水平达到了省内一流,某些方面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随着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我们力争在十年之内全方位达到或赶超国家先进水平。